、鉚是鉚,說準說透,以質量勝數量,不要把陳芝麻爛穀子都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。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,它會讓孩子產生“永無出頭之日”的絕望感,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粗暴指責,讓孩子摸不著頭腦,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,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。
第六,家長要不斷地學習,並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。雖然孩子在家長的眼裡,無論多大都是孩子,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,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進行調整。過分的保護與過多的干涉都是不正確的,不要萬事代勞。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與分數,因為決定人生幸福與否的不是學問的高低,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,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。父母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,對錯誤的方向予以糾正,對於正確的方向給予鼓勵。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
成長篇(17)
12。 孩子很懶,什麼事情都不肯做,怎麼辦?
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,孩子今天的懶惰是由於昨天沒有培養他的勤勞造成的。
■
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想法:孩子太小,做不了,等孩子長大點再說吧。於是所有的事情家長都包辦了,包括每天吃什麼、穿什麼、書包裡裝什麼書、文具盒裡放幾支筆、紅領巾戴沒戴。連孩子自己的基本生活都要父母料理,就別指望家裡的事情能讓孩子分擔了。如此一來,等孩子真的長大了,家長就會煩惱了。
看到這,有的家長可能會說:我也不想包辦,但是他不幹啊。我要不替他想著,不給他裝好,他就得忘,老師就得批評他,學校就得扣分……
這是家長無原則、無底線造成的,該要求的不堅持、不該要求的瞎嘮叨是這類家長的典型表現。孩子發現自己不管自然有人管,自己不做自然有人做;忘了沒關係,有爸媽想著呢。不管孩子懶成什麼樣,家長永遠有耐心。對孩子來說,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父母一邊嘮叨一邊替自己做事而已,只要能忍受嘮叨就可以什麼都不做。
其實最讓家長心寒的事可能不是孩子不做事,而是不懂得體諒父母。無論父母為他們做多少,他們始終覺得是應該的,缺乏感恩的心,從來沒有想過替父母分擔一點。而這些又是誰造成的呢?當然也是家長。無論是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是思維習慣,都是要靠培養的。
有一個公益廣告大家應該都看過,一個下崗女工再就業後每天工作很辛苦,但她堅持每天晚上伺候年邁的婆婆洗腳。有一天當她給婆婆洗完腳回房間的時候,撞見5歲的兒子正踉踉蹌蹌地端著一盆洗腳水走過來,還笑呵呵地對她說:“媽媽,洗腳。”每次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我都感動得想流淚。這就是最自然的行為培養,榜樣的力量勝過一切技巧和方法。
■
說到這裡,我想家長應該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:
(1) 不要凡事包辦,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。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,家裡的事情也讓孩子多參與,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,培養孩子對家的責任感。
(2) 堅持原則,不刻意避免孩子犯錯,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,透過體驗結果感受拖拉、丟三落四、沒有責任心等給自己帶來的麻煩。
(3) 言傳不如身教,透過榜樣教孩子學會感恩父母、感恩老師及身邊的每一個人。
13。 孩子怕吃苦,嬌嫩得很,怎麼才能培養他吃苦的精神?
吃苦也分學習中的苦和生活中的苦。
有些孩子在考試中一遇到難題就想繞著走,作業稍微有點難度就不寫了。成績下降了,首先想到的是放棄。這些都是怕吃苦的表現。
有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就怨天尤人,不思進取。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逃避。很多孩子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