貿易……沒有任何議題能令所有人達成一致。歐洲人、非洲人、韓國人、越南人、中國人,各自的成長經歷和文化背景不同,永遠有著不同的觀點。最初我很驚訝,我的觀點如此正確,證據如此確鑿,別人居然不認同?後來逐漸意識到無所謂正確不正確,角度不同,立場不同,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。而我們在人性的本質方面,又有共性多於個性的地方,觀點的碰撞並不妨礙我們成為相互尊重的朋友。
除了多元,耶魯還讓我領略了一所名校在學術上的寬容。入學第一天,一位老教授就告訴我:“在這裡,沒有一個問題是愚蠢的,也沒有一個回答是完美的。”像90歲高齡的保羅·肯尼迪這樣的資深教授,竟會直接給本科學生小班授課。很多20歲出頭的毛頭小子對他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,他也會饒有興趣地聽他們理論,或加入討論。“你可以不贊成我的觀點,但是我尊重你發言的自由。”
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,更是交流思想的平臺。耶魯最大的魅力亦在於此。它拉近了我與世界頂尖學者之間的距離,而這種拉近當然不僅是地域上的。一天我參加一個演講,演講者是錢復先生——臺灣政壇“四公子”之一,蔣介石的外事秘書,蔣經國的外交部長。他1962年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,在臺灣歷任駐美代表、外交部長、監察院長等要職,成為近30年臺灣政治生活中的關鍵人物。他的英文極其漂亮,對華盛頓的歷史及發展如數家珍,就連哪個參議員的女兒在跟哪個參議員的兒子談戀愛他也瞭如指掌,臺下不時爆發出笑聲和熱烈的掌聲。
此時我心生“難怪”二字——難怪臺灣多年來與美國保持著深厚綿密的關係!1943年宋美齡訪美,在華盛頓國會山莊向參眾兩院五百多位議員發表演說,講述中國在沒有友邦協助的情況下獨立對抗日本侵略,說服美國政府在物資和資金上提供援助。她優雅流利的英語和鏗鏘頓挫的語氣令座中政壇精英無不動容,掌聲雷動經久不息。毋庸置疑,這次演說是她一生中最精彩的外交成果,激起了美國支援中國人民抗日的熱潮。此後一脈相承,臺灣歷任官員都與美國關係密切,他們的英文太好、太懂美國的規矩了!幽默、風趣、深沉和思考,無所不具。
當時,年少氣盛的我儘管心中敬佩,還是自作聰明想挑戰一下老爺子。我說:“您的演說非常精彩,但是您所演講的大多數內容都是如何維護臺灣與美國的關係、臺北與華盛頓的關係。恕我直言,您盡畢生之力所做的事都是與美國建立親密關係,而令臺灣與大陸漸行漸遠,而假如您以同樣的才華來拉近大陸與臺灣的距離,您的名字是否會以更高的榮光被載入史冊呢?”
言畢,我頗為自得地坐下,還有一些中國人為我鼓掌。老爺子微微一笑,答曰:“你說得很好。我剛才的演講主題是臺灣和美國的關係,但其實在臺灣島內有一條政策: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永遠優先於臺灣與美國的關係。”
32、不再是“憤青”
中國人普遍缺乏“批判性思維”的教育,對一種觀點、事實,不易從兩個角度去看。剛到耶魯時,我似乎也有些“憤青”,懷揣向世界傳播中國的神聖使命,每聽到對中國“不友好”的聲音便拍案而起,容不下相反的觀點意見。
2005年,在著名的耶魯法學院,克林頓和希拉里相愛的地方,我參與過一場關於中國法律的討論會。發言的教授提到“中國不是民主國家”,我立刻站起來振振有詞地反駁:“你說得不對!美國人一向認為只有美國的民主才是民主,其實民主可以有不同的含義,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……”那位教授認真聽我說完,等我氣呼呼地坐下,再繼續他剛才的話題,沒有受到任何影響,倒顯得我十足突兀魯莽。
後來我發現,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官方觀點其實無濟於事。懂語言只是一方面